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会员动态 > 详细内容
热门文章
珠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机制与标志
更新时间:2015-01-20 14:53:48  来源:  阅读次数:1278 次

 

珠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机制与标志
■王珺
 
 

  如何从经济学理论上理解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推进机制?这对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各个成员方之间通过对经济活动外部性的监管与治理成本的“一致性降低”,创造一个要素与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低成本流动的环境,使得这个区域内每个经济主体能获得比单一经济体时更大的利益。

  

  制度成本的高低对投资与要素流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为什么要推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这要从降低经济主体跨地区配置资源与流动成本说起。经济主体都是将资源配置在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的地区进行生产与经营,影响这种资源配置的因素可概括为三个,一是制度环境,诸如企业注册或注销的资本金与时间期限、贸易保护与资本限制以及行政壁垒等。这被定义为“当前或者预期的政策、制度与行为环境,会影响投资的回报与风险”。如果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制度与政策有差异,那么,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下,要素资源一般会从制度成本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流动,从而使要素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二是资源禀赋。一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在存在着市场交易条件下,是根据比较优势进行选择的。三是市场因素。一些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产业是具有地方性需求特征的。其中,后两个因素具有“自然”的特征,这是驱使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动机所在。相对来说,制度环境是附加在这种经济性的“自然”因素基础上的,具有“人为”特征。然而,它也是企业投资成本与风险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地区的制度成本较高,那么,价格就不一定能充分地反映资源禀赋与市场因素的稀缺性,这种扭曲会抵消现存的市场格局将会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制度成本较低,那么,基于资源禀赋与市场因素的价格会更充分地反映稀缺性,从而引导投资向资源稀缺性与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转移。所以,一个地区制度成本的高低对投资与要素流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程度反映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施起点与结果

  

  不同的投资行为与要素流动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收入水平。比如说,在一个地区制度成本较高且地区间制度成本差异较大下,经济主体往往不会大量地进行跨地区投资与要素流动。缺少了地区间的交易与要素流动,每个地区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下就容易出现产业多样化特征。一方面一个地区内的许多产业不一定达到规模化,另一方面每个地区会建立“小而全”的产业体系,其结果,地区间的产业同构性就会变得突出。此外,由于缺少了要素流动,也减少了地区间通过要素流动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样,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相反,随着地区间制度成本的“一致性降低”,贸易、投资与要素等跨地区流动会增加,各地区基于资源禀赋与市场要素的产业专业化水平会提高,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程度会下降。同时,由于跨地区投资与要素流动增加,在假设没有其他机会的条件下,地区间收入水平趋于一致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与收入差异程度是企业跨地区投资与要素流动的结果。

  鉴于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与人均收入不同水平要比企业的跨地区投资与要素流动更易于观察,地区间经济一体化的实施起点与结果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即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程度。比如说,在实施地区间经济一体化前,地区间的产业同构性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与程度,随着地区间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这种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是否会降低。这种地区间产业同构系数的降低主要是投资与要素跨地区流动的结果。在这种投资、产品与要素流动中,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会趋于逐步均衡,这种收入的大致均衡使得地区间的资源流动逐步稳定下来,这就是地区间经济一体化实现的标志。

  

  重点:制度成本的“一致性降低”机制:跨地区投资与要素流动标志:各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当我们区分了非经济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差异,并找出了两者间通过制度成本降低来引导要素流动的联系后,我们也就自然比较清楚地理解了珠三角地区由非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机制与标志。重点是要识别当前制约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硬约束,这个硬约束是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成本的“一致性降低”。机制是随着制度成本的降低而大幅度地增加跨地区投资与要素的市场流动。标志是基于这种资源大量流动的各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市间产业同构系数的下降。随着要素流动导致的产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每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都会有更多的增长机会。

  作者系广东经济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本文原刊于《南方日报》2009年7月8日)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1618室 邮政编码:510635
电话:8620-83870960 传真:8620-83870960 电子邮箱:gdes@163.net
版权所有:广东经济学会CopyRight?2012 All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2729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