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卓炯经济思想专题 > 详细内容
热门文章
卓炯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
更新时间:2020-10-21 17:22:21  来源:  阅读次数:1210 次

 摘要:本文中心思想在于概括阐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卓炯的经济理论内涵以及它对理论经济学创新的重大贡献,从而得出卓炯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楷模的结论。作者认为,卓炯经济理论的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6点。文中也简要说明作者与卓炯的交往和对他的尊崇。

关键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楷模

 

卓炯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他在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理论条框,对现代理论经济学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我认识卓老是先文后人的。1983年春,我和华南师范大学黄标熊老师相会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资本论》研讨会”,其时,我们两人分别是湖南与广东省两省《资本论》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当时我是湖南《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就在这次难得的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卓老的文章(卓老本人因故未到会,文章是广东代表带来的),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观点,感到很有创见,也为之震动和深受启发。我利用休会时间专门找到标熊老师详谈。标熊老师热情地介绍了卓老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者风范,使我对卓老的人品、学品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1983年夏天,我因参加全军《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书的编写工作来到广州,曾到省社科院拜访了卓老,当面请教。1986年,我因参加并主持广州军区部队院校经济学片的会议到了广州,我又再一次拜访了卓老,并受湖南《资本论》研究会会长涂西畴教授的委托,以湖南《资本论》研究会和湖南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领导小组(当时我是主要成员之一)的名义,邀请卓老在1987年适当时候回到湖南家乡讲学和交流,卓老答应了。但未想到1987年6月24日,卓老突然病逝而无法兑现。回到广东工作后,我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卓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他的人品和学品的认识。

1988年初,我从国防科技大学转业到广东省委党校工作期间,得知上世纪50年代,卓老是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首位主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工作者。后来,我通过对卓老人生历程的了解,又知道他与我国《资本论》翻译者、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老前辈有着密切的联系。卓炯1908年生于湖南省慈利县国太桥乡。1931年考入中山大学教育系,后转入社会系攻读政治经济学,受业于王亚南、何思敬、邓初民、周谷城、杨东蒓等进步教授,为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1936年至1938年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广东民族抗日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杂志和书写小册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1941年回到中山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与王亚南共同钻研《资本论》。可见,王亚南与卓炯有着既是师生、又是共事的双重关系。

卓老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他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经济学家(1961年),并写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首篇文章。以上论断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所说:“这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卓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探索了几十年,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科学,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这一贡献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里程碑。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首先要在“理论基石”和“理论核心”方面进行创新,即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进行创新,这是首要而根本的创新。卓老的理论贡献,最重要之处是在于“基石”和“核心”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他深刻地论证了所有经济范畴都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和统一,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资本主义的“特殊”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共性范畴,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狭义走向广义。也正是这个“基石”和“核心”的创新,就为我国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卓老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先驱。

 

卓炯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贯穿始终、立论彻底。他紧紧抓住商品经济这一主线,矢志不移地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把自己的代表作定名为《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在以后的文章中,一再申明他所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卓炯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其经济理论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独特观点、严密完整的体系,还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这就使他的经济理论与其他经济学派区分开来。什么是卓炯经济理论呢?经过长期的思考,我认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经济理论。众所周知,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沿袭苏联产品经济论,它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而得出的结论。而卓炯则另辟了一条从社会分工出发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经济分工论,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彻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卓老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

卓炯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6点:

    1、认为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的存亡,而所有制形式只能决定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特点。这是卓炯商品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并据此得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结论。

2、明确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条件,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

   3、提出“扩大商品生产”范畴。这一新范畴是他从《资本论》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特殊范畴。“扩大商品生产”就是市场经济一般,发达的商品生产就是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有价值增殖、资本一般和剩余价值一般等。卓老在商品经济问题上属于“宽派”,他的市场经济论包括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提出“生产形式”的特定范畴。该范畴是指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是由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力两者结合而形成的特殊范畴。卓老从1983年起,把他的经济范畴的两重性原理作为分析方法引入商品经济研究。指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即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形式和生产关系特殊(所有制形式)两者结合而成的。所以,生产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市场经济属于生产形式范畴,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等经济形式一样,它只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而与生产关系特殊无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生产形式的市场经济与作为生产关系特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两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崭新生产方式。

5、提出社会主义资本(社本)范畴。卓炯对“扩大商品生产”的共性与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共性范畴与特性范畴。他认为,资金、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是三个共性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这三个共性范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由于第三个共性范畴剩余价值,曾被马克思用作资本主义专有范畴,因此现在转作扩大商品生产共有范畴,人们常常在习惯上难以接受并引起各种误解。为此,卓老一再撰文加以阐述,说明扩大商品生产都是追求价值增殖,正确反映社会主义扩大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剩余价值,而在于剩余价值归谁所用。为了免去人们的误解,卓老把资本主义的资本范畴,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社本范畴。

6、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按市场取向的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他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代表作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卓炯以上的经济理论成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他长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立足于两个基础:一是深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资本论》的基础;一是紧密联系商品经济自古以来一直比较发达的广东实际的基础。其理论创新成果正是两个基础的高度溶合。卓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第一篇文章:《申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1961年),是在广东省德庆县凤村公社写成的,故署名“于凤村”。这个事实本身就鲜明的表明,他的理论结论来源于基层的群众实践。他的《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三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别是广东经济实践的理论升华。

卓老被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他的模范作用在哪里?我体会,卓老的模范作用集中体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他的创新的科研成果,对理论经济学的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先驱。因此,卓老成了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在纪念卓炯百年诞辰时,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高度评价了卓老的贡献。著名的复合型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卓炯同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说:“卓炯同志是人们尊敬的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卓炯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评价”;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说:“卓炯同志在1961年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孙冶方一起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卓炯同志是公认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首创者。”

我们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一定要了解卓炯、懂得卓炯、学习卓炯,以卓炯为榜样,继承和弘扬他的大无畏的理论创新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20年3月 于广州


 

作者:黄灼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原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广东老教授协会副会长。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1618室 邮政编码:510635
电话:8620-83870960 传真:8620-83870960 电子邮箱:gdes@163.net
版权所有:广东经济学会CopyRight?2012 All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27292号-4